5.1源起
伏羲见于《易·系辞下传》、《管子·封禅篇》、《庄子·人间世篇》等。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,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。
据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•渭水》记载“故渎东经成纪县,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”,就是说伏羲出生于成纪县(华胥怀胎十二年后,生下了人首蛇身的儿子伏羲。古人以十二年为一纪,因此称为成纪)。“羲皇故里”成纪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境内,是伏羲的诞生地。此说法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。考古证明位于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6万年至4800年间持续有人类活动的大型聚落遗址,表明伏羲时代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文化萌生之时。
另一说伏羲出生地为河南周口,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的太昊伏羲陵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陵”。伏羲建都在周口淮阳,是中原地区的重要文化遗址。《左传》、《竹书纪年》、《帝王世纪》等诸多古籍记载伏羲定都宛丘(伏羲之都宛丘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),以龙纪官,定制度作书契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政权。
另一说根据《帝王世纪》和《列子·黄帝篇》记载“华胥履大人迹,于雷泽而生伏羲”——他的母亲华胥氏在雷泽(位于今山东地区)游玩时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,从而生下了伏羲。因此,他(太昊伏羲)出生在东夷地区的雷泽附近,并且最终成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。结合考古发现,伏羲被广泛认为是东夷族的首领。此说疑问为“太皋氏族是东夷集团氏族的一支,姓“凤”,是鸟图腾,即凤凰图腾”。
另一说伏羲的出生地在四川阆中 ,阆中被称为“华胥之渊”,是华胥先生居住的地方,也是伏羲的母亲华胥孕育伏羲的地方。此说一个证据是因华胥(风氏)是一个龙图腾的氏族。
另一说伏羲的出生地在长江上游的沱江流域,属于巴蜀资阳濮人。这与东夷地区的地理位置相符,因为东夷体系中的亲水族自然在东南,不会生于无水泽而离东夷很远之甘肃成纪。
5.2流变
伏羲有两重身份,一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;另一重是华夏人文始祖。
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,伏羲人首蛇身,在盘古开天辟地奠定物质基础上,伏羲凭借其八卦能力开始划分天空和地面,并开发出让人类居住的地方。女娲则用自己的灵力化作泥土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,并赋予了他们生命。伏羲女娲持规矩“定天地之位”(楚帛书《创世篇》)。随后,伏羲女娲兄妹开始了人类的创造。汉代画像石(如山东武梁祠)中蛇身交尾形象的确立,标志着其作为中华文明二元起源符号的定型。再后,伏羲创造精神文明——作网罟、正姓氏、定官职、制嫁娶、画八卦、造琴瑟。
图片摄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
作为华夏人文始祖的伏羲(人皇):时代相当于公元前7724年至公元前5008年,伏羲氏一共经历了86代君主,合计2716年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政权,都于宛丘(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)。太昊伏羲氏在中华民族族谱大系列中,位于炎帝神农氏、黄帝轩辕氏、少昊金天氏、颛顼高阳氏、帝喾高辛氏、帝尧陶唐氏、帝舜有虞氏等大系列之首。
在传说中,伏羲长大后,上知天文,下知地理,有着非凡的智慧,并且有不德,因此人们推举他继承钻木取火的燧人氏,成为部落首领。这时人类仍处于蒙昧时代,生活艰难困苦。伏羲便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创制了网罟,用于捕鱼打猎;教民畜牧并烹饪熟食;创制八卦,揭示阴阳变化规律;还创造了书契和嫁娶之制,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注:八卦在今人看来是“玄学”,而其在上古创立之初,实际代表的是人类对宇宙运行的认识和天文历法的创制。因为华夏族是农耕文明,谁能更好的掌握天文和气象,就有利于农业发展,谁的部族就会壮大。濮阳西水坡M45墓(前4500年)的青龙白虎蚌塑,实证早期天文观测体系的存在。而后的各个首领和帝王都是因掌握了天文,能够更加精准的制定历法(阳历、阴历和阴阳合历)从而替代前一个王。陶寺(尧都)古观象台(前2100年)的20节气观测体系,可追溯至伏羲"仰观天象"传统。后世历代帝王也是不断地修历,直到元朝南海、大都、阳城、上都、和林、北海等27个观测点(即测景所),其范围“东极高丽,西至滇池,南逾朱崖,北尽铁勒”,由郭守敬制定的《授时历》与近代历法精度几乎相同。
根据考古证据,伏羲氏族沿着黄河的流向,由西向东渐渐迁徙,迁徙过程也是不断开拓生存空间和奋发进取的过程(基因人类学证实父系单倍群O3-M122在黄河流域的扩散高峰(前5000-前3000年)与伏羲传说核心区高度重合,Y染色体突变树显示该支系在全新世早期出现爆发式增长,暗示某个强势父系氏族的历史存在)。伏羲氏和居住黄河下游的太昊氏(东夷集团氏族的一支)融合,形成了新的“太昊伏羲氏”部落(“龙凤呈祥”、“龙凤合璧”民俗的反映,是对太昊伏羲的祭祀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载“太皞氏以龙纪”,其衰落实为东夷集团内部权力更替。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(前2800年)出现的“日火山”陶文,显示少皞氏鸟图腾取代龙图腾的信仰变革。)。《竹书纪年》载“太昊伏羲氏,风姓之祖也,有龙瑞,故以龙命官。”再比如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载:“太皞氏以龙纪,故为龙师而龙名。” 伏羲创造了八卦,发明了文字,还取蟒蛇的身,鳄鱼的头,雄鹿的角,猛虎的眼,红鲤的鳞,巨蜥的腿,苍鹰的爪,白鲨的尾,长须鲸的须,创造出了龙,从此我们就成了“龙的传人”。成为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和人文始祖。
注:在中国古史上,东夷族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。
因“华胥氏在雷泽(位于今山东地区)游玩时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,从而生下了伏羲”的传说,伏羲又被尊为东夷的祖先和首领。被后人尊为五方天帝之一:东方青帝。
伏羲氏并非一个单一氏族,而是由多个氏族融合而成,成为当时权威性象征的“天下共主”。伏羲王朝的政权传承应该是推举制,也就是各个氏族部落的首领共同推举产生领导者。根据古籍记载,伏羲王朝共传承17世帝王,他们都承袭伏羲帝号王天下。也就是先后有十七个氏族部落的首领成为伏羲王朝的帝王,每一个氏族可能有一代或数代首领为王。例如,《易·系辞下》唐孔颖达疏:“包牺氏没,女娲氏代立为女皇,亦风姓也。女娲氏没,次有大庭氏、柏黄氏、中央氏、栗陆氏。”《遁甲开山图》中提到,女娲氏之后,先后有大庭氏、柏皇氏、中央氏等15个氏族用羲的名号。
注:对比燧人氏的世系表可知,很多上古首领的传承关系是附会来的。
第一世是伏羲。伏羲在位110年(一说115年),有古籍记载传两代帝王,也有古籍记载伏羲之后少昊氏5代帝王执政。第一代君主伏羲在位18年,享年67岁。
第二世女娲氏。女娲氏在位130年,传承代数不详。此女娲为远古女娲之后裔,女娲氏首领因在伏羲统一中原过程中有功而被封于汝水之阳。伏羲之后,女娲氏首领承袭伏羲帝号王天下。河南西华县有女娲城和女娲陵。
第三世大庭氏。大庭氏在伏羲时代为居龙氏,负责房屋建造与修缮,后世首领成为伏羲王朝第三世帝王。大庭氏以曲阜为都,号“炎帝”,在位90年,传承代数不详。
第四世柏皇氏。柏皇氏先祖柏芝曾辅佐伏羲而有大功,被称为“柏皇”;大庭氏之后,柏皇氏首领承袭伏羲帝号王天下,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
第五世中央氏。古籍记载中央氏曾经封禅泰山,居于中皇山,但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
第六世栗陆氏。栗陆氏先祖曾被伏羲任命为水龙氏,负责全国的农业和水利,被认为是中国的水利鼻祖。栗陆氏承袭伏羲帝号王天下后,曾创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“栗陆之治”,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
第七世骊连氏。祖地可能在陕西关中骊山一带,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
第八世赫胥氏。古籍中关于赫胥氏的记载较少,有人认为是伏羲母族、燧人氏时代的华胥氏。赫胥氏也被称为“炎帝”,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
第九世尊卢氏。古籍多有记载尊卢氏为远古帝王,但缺少详细内容,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
第十世祝融氏。祝融为击石取火的发明者,五帝时代多以“祝融”命名火官。祝融被称为“赤帝”,后被神化为南海之神,南岳衡山主峰以祝融之名命名。伏羲王朝第十世帝王是发明击石取火的祝融,还是祝融的后裔氏族,已经不得而知,其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也不详。
第十一世混沌氏。古籍记载的混沌氏比较混乱,有认为是混沌之初的帝王,甚至还在早三皇之前;有人认为是少昊时代的重臣。伏羲时代的混沌氏有可能是远古混沌氏的后裔氏族。
第十二世昊英氏。古籍记载其为古帝王,但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
第十三世有巢氏。此有巢氏为远古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后裔氏族,在昊英氏之后承袭伏羲帝号王天下。在位时间不详,古籍记载传数代,后因内乱而被朱襄氏取代。
第十四世朱襄氏。古籍记载朱襄氏作五弦瑟教民抵御阴风,河南柘城据传为朱襄氏都城。一说朱襄氏就是神农氏,为神农氏炎帝之先祖。朱襄氏也称“炎帝”,在位时间不详,传三代帝王。
第十五世葛天氏。葛天氏是中国歌舞氏族,是封禅泰山的古帝王之一,《葛天氏之乐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。葛天氏在位时天下太平,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河南长葛和宁陵都认为自己是葛天氏故里。
第十六世阴康氏。古籍记载阴康氏在位时天下阴湿,人民筋骨瑟缩,阴康氏教民制舞而宣导之,被认为是舞蹈健身驱病的源头。陕西耀州被认为是阴康氏之地。
第十七世无怀氏。无怀氏是远古帝王之一,也是最早封禅泰山的帝王之一,古籍记载其时代还在伏羲之前,此处的无怀氏应是远古无怀氏的后裔氏族。无怀氏在位时间和传承代数不详。
无怀氏在位时,被统一荆楚和岭南之后北上中原的神农氏炎帝打败。
结合碳十四测年,伏羲活跃期当在仰韶文化早期(前5000-前3000年)。从考古证据上看,伏羲王朝被炎帝神农氏取代之后,仰韶文化随之由巅峰走向衰落,进入晚期并最终被东方的龙山文化所取代。考古学上的庙底沟类型彩陶纹样(花卉纹→勾连纹)演变,或对应伏羲—女娲—神农的传说更替。
《纲鉴易知录》中记载:“伏羲对人类社会有六大功绩:作网罟、正姓氏、定官职、制嫁娶、画八卦、造琴瑟”。《汉书·古今人表》把太昊伏羲氏列为“上上圣人”,炎黄居后。
新利官网app女娲补天的传说最早在上古奇书《山海经》上有记载,《淮南子》讲述了在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类,在水神共工造反、与火神祝融交战时,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,导致天塌陷,天河之水注入人间,女娲不忍生灵受灾,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,折神鳖之足撑四极,平洪水杀猛兽,通阴阳除逆气,万灵始得以安居。现代的解读有二:一为女娲补天神话的内核可能是华夏先民烧瓦覆盖房防漏措施,反映的是女娲发明瓦的事迹。女娲氏时代是陶器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的时代。陶器的发明源于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,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,以后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,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后期,先民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,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,以便烧煮食物,结果泥层被烧结成坚硬如石的陶质,而发明了陶器。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,经过烧制的陶器完全不会漏水。屋顶漏雨时,聪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盖住屋顶破损处,并由此得到启发,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,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,从而发明了瓦。二为女娲补天实为修正历法中的天数误差,即补上太阳年与阴历之间的不协调部分。古代阴历以月相周期(约29.5天/月)为基础,一年约354天,与太阳年(约365.25天)存在约11天的误差。为协调阴阳历差异,需通过闰月调整。神话中女娲炼制的五色石(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)与五行历法中的五季划分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相呼应,可能象征对天文周期的精准调控。这种调整在口传过程中被误读为“补苍天”,逐渐演变为神话故事。
5.3后裔
根据古籍记载,伏羲和女娲生了一个儿子叫少典。伏羲之子少典,在伏羲统一中原时留守陇原;伏羲去世后,少典率领一部分族人来到中原以奉伏羲之祀,后来建立了有熊国。千年之后,少典氏生了两个儿子,一个是神农氏炎帝,他打败了无怀氏,终结了伏羲王朝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全国性政权炎帝王朝。另一个是黄帝的先祖,他继承父业,成为有熊国的君主。因此,伏羲是黄帝和炎帝的先祖。
而在古典神话中,在天地尚未形成,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,伏羲、女娲二神,结为夫妇,生了四个儿子。后来他们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,分别为老大叫青干,老二叫朱四单,老三叫白大柟,老四叫墨干。四神开辟大地。由禹与契来管理大地,制定历法,使星辰升落有序。当时未有日月,就由四神轮流代表四时。
兄妹成婚:实为母系向父系过渡期的族外婚记忆,湖北云梦秦简《日书》载“伏羲女娲执巾”的婚礼仪轨。
甘肃天水“伏羲故里”传说与齐家文化(前2000年)玉琮礼器存在工艺承袭。
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(前1800年),显示夏王室对龙图腾的继承。
彝族虎宇宙观:保留完整的八卦体系,与河南濮阳西水坡蚌虎形成时空呼应。
苗族古歌:“姜央兄妹”传说与洪水神话的结构同源性。
朝鲜族檀君神话:天符印、神市等元素展现东亚文明圈的文化播迁。
在20世纪50年代,能够在羲皇故都淮阳民间普遍看到,一些小男孩,在脑袋前方,留有一块头发,俗叫“茶壶盖”,其实是“鸟啄”,头发长了,跑起来扑扑闪闪,象个小鸟;在小男孩的脑袋后面,又留有一撮头发,名叫“龙尾”或称“龟尾”。